电动汽车进程艰难新难题不断出现
尽管一个个新难题不断击破世人对电动汽车未来的美好想象,但坚定地推进它却是毋容置疑的。
32年前的1977年,世界电动汽车专家**次聚会芝加哥坐而论道,几款展示的电动车只是被视为一种新奇的科学发明;32年后的今天,全球争相将发展电动汽车上升到国家战略,电动车被赋予缓解能源紧张和环境并由国家意志来推动。
10月22-23日,由科技部、重庆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由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下简称中汽院)和重庆长安汽车联合承办的2009年国际电动汽车发展论坛在渝举办,来自世界八国电动汽车方面的政府领导、专家汇聚一堂,希望通过交流来分享国际电动汽车发展经验、成果,以及破解电动汽车产业化难题。
一个共识两种心态
今年以来,各种政府传递出一种强烈的信号,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尤其电动汽车,世界各国纷纷制订了新能源汽车的国家发展战略:美国奥巴马实施绿色行政,把电动汽车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计划到2015年普及100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的电力汽车;日本把发展电动汽车作为“低碳**”的核心内容,计划到2020年开发出至少17款纯电动汽车,普及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下一代汽车”达到1350万辆;德国政府在去年11月提出未来十年普及100万辆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进而进入了电动汽车时代。
中国的情况是,根据“十二五”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专家提出的设想,预计到2012年,国内混合动力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0万辆,纯电动车保有量将达到10万辆。2020年,国内混合动力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800万辆,纯电动车保有量将达到400万辆。
“燃料技术是较**的技术,燃料电动汽车是**目标”,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项目组专家、中汽院院长任晓常如是表示,“国家一直非常关注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路线问题,国家电动汽车总体专家组召开了一系列研讨会,国家有关部委也组织了专门的政策研究。结合中国的国情和世界各大国发展的经验,我们现在确定电动汽车是中国汽车业转型的主导方向,这是做了大量技术分析的。”
“电动车肯定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科技部曹健林副部长在论坛期间向媒体阐述在中国发展电动汽车的优势,“我们在电动车方面与其他国家的差距要远远小于传统汽车,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可以形成足够的量,可以说是电动车较大的演兵场。”
在国家意志面前,国内外企业在本次论坛上表现出了2种截然不同的心态:日产汽车、西门子、英国莲花、美国西南研究院、英国米拉等国际知名公司及机构,开始寻求中国新能源市场的更多参与机会,这些国际巨头们的演讲嘉宾在论坛讲台上卖力地介绍自己的技术和产品,以期争夺中国市场,而作为听众的中方企业人士则更多的关心中国政策走向。
可惜的是,中国发展电动汽车的战略方向是坚定的,但中国要成为一个电动汽车王国却绝非易事。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科研和产业化突入严重不足,相对于传统汽车而言。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表示,中国电动汽车不是过热,而是过冷,投入太少。
三鼎支撑四面埋伏
陈清泉教授认为,目前推动电动汽车的推广需三大因素:一个是要有好的产品,即要做到性能好、价钱低;**要有好的基础设施,这一点对于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尤为重要;第三要有好的商业模式,这点需要政府、能源生产商、主机厂及主要零部件厂商和消费者共同协作,让消费者改变原有观念来接受电动汽车。
除此之外,陈还指出人才的稀缺也是制约电动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虽然懂得汽车和电池技术的人才皆不在少数,但同时掌握两种知识的人才极度稀缺,这对于电动车的进一步发展是一大瓶颈。陈教授倡导政府,汽车厂、能源公司等大家一起合作,做到多赢的状态。
但目前看来,中国还欠缺以上三大条件,不过其努力世界共睹。现在国内开始进行电动车联盟,中汽院任晓常院长表示:“我们国家经过几年的经验积累现在发展到产业联盟,比如重庆在科委系统里面成立了电动汽车的联盟,在一个联盟里,大家互相共享资源,沟通系统项目,搭建同一平台,甚至彼此了解各自的需求,通过交流彼此能够提高研发水平,能更快更好地发展。产业联盟可以协同各个配套厂做协同开发。我个人认为无论是技术联盟还是产业联盟,是我们下一步技术方面主要推出的产学研研发的模式,这样将大大推进我们的技术。”
但同时任晓常院长也表示,目前我们整个产业的基础应该说还是初步的产业化基础,只能做一些示范性应用,还不能进入商业化阶段。
电动汽车走到今天,前途仍充满荆棘,突出表现就是政治和技术2大拦路虎。电动汽车产业升级带来的巨大冲击波是政府不愿意看到的,而电动汽车关键技术又多数垄断在国际巨头手中。中国需要逐一解决电动汽车产业化必须面对的诸多难题--正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电池生产设备、电池管理系统、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耦合装置以及整车控制系统等。就连中国电动汽车旗帜比亚迪汽车*近也不得不一再延迟其电动汽车上市时间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王传福一直引以为豪的电池关键技术难以突破。
骑“锂”难下八“仙”过海
其中,*为突出的就是锂电池问题,其技术**主要掌握国外几家公司手中,这也一直是王传福的魔咒所在。陈清泉表示,用电化学的方法来储存电能的话,目前锂电池仍是*好的,起码在今后几年还发现不了有比锂电池更好的。
让掌握**的美国公司拿出技术与世界分享,只是幻想。论坛期间,美国能源部节能与新能源办公室车辆技术项目**工程师史蒂夫•高根(SteveGogeun)对相关问题讳莫如深。
看来,真是成也电池,败也电池。解决动力电池等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问题,实现电动汽车产业化,不仅中国企业在需求答案,世界其他想进入电动车领域的企业也在积极寻求答案。
史蒂夫•高根(SteveGogeun)强调“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应走多条发展路线,切勿孤注一掷。据其介绍,目前美国有很多不同的研究项目,包括混合电力系统、内燃机、燃料工艺、材料工艺等,都有助于降低对石油的依赖。
法国总理府机动寻求及电动车跨部领导小组秘书长雅克•圣马克(JacquesSanit-Marc)在论坛上介绍,为了鼓励电动车的普及,法国政府给使用电动车辆的人给予一定的补助,比如说购买某种车政府可以给予将近10000欧元的补贴,另外在停车、和充电方面也会提供特殊的优惠和补助。未来几年内,法国政府不仅会对电动车使用给与一定的补助,同样对电动车的制造和设计的完善给与资金支持。
英国政府与技能部先进制造工业汽车分部业务联络官西蒙•卡特(SimonCarter)介绍了英国在推广低碳汽车方面所做的努力。目前英国政府已经拿出了4亿英镑进行投资来推广低碳汽车。西蒙•卡特强调政府的领导力政策导向在引导大型的制造公司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低碳项目研究,如提高能力性能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另外在建设基础设施以改变全球欧洲还有各个国家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日产在半年之前成为中国工信部制订电动汽车行业标准的**主角。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川恒彦在论坛上强调“为了实现日产减排目的,必须要推广电动车。”日产决定把重点放在EV的推广上。据中川介绍,日产将会在2010年将日前在东京车展上展出的新型电动车Leaf引进中国市场。在日本国内,目前日产已经在神奈川县建立了充电网络试点,计划在主要城市(目的地充电)和主干道(中途充电)不断建立快速充电器。并且还在研发非接触式的充电,或者是边驾驶的时候充电等多种模式。
德国西门子公司全球副总裁、电动汽车研发部总工程师盖尔诺特•施皮革伯格(GernotSpiegelberg)不推崇混合电力,认为通过增程型实现纯电动的汽车,才可能实现零排放,以后如果有了更好的技术,*后的方向应该还是实现纯粹的电驱动。施皮革伯格指出:目前,仍需要一些新型的材料用于制造新材料的电池,成本应低于2千人民币至200欧元。而且电池的生命周期和质量也必须要大幅的提高,同时也需要提高电池生产自动化的程度,今天的技术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变革。施皮革伯格还特别呼吁要加长电动车的测试里程。
德国FEV发动机技术有限公司**技术专家、混合动力研发部经理汉斯•肯珀(HansKemper)也认为增程型电动车是解决目前电动车不足的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汉斯•\u32943X珀告诉记者,目前在一些关键市场已经有很多汽车商都启动增程型电动车的计划,而且这些产品非常受欢迎。这种车型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电池蓄电量的提高和电池寿命的提高,这些都是未来应对挑战重要条件。
同意这一观点的还有奥地利AVLSCHRICK责任有限公司混合动力与电动车研发部**工程师海克•布拉克(HeikoBraak),他认为增程型的电动车可以使汽车电动化成为可能,而可负担得起的电池是电动车市场成功的关键。
美国西南研究院发动机和车辆研发部先进车辆分部经理乔•雷德菲尔德(JoeRedfield)认为,在中国市场上,串联式中重型液压混合动力系统应用能提供比电动混合动力系统更好的燃油经济性,并能提供比电动混合动力系统更强劲的动能。雷德菲尔德认为把液压混合应用到中型机辆是非常重要的。
美国德尔福公司亚太地区的业务发展总监约翰•阿布斯迈尔(JohnAbsmeier)向与会人员介绍,德尔福估计混合动力整个平台在未来会继续成长。阿布斯迈尔强调混合动力总成需要各方面通力合作,因为其需要新的服务提供商、消费者和制造商一起来合作才能成功。没有一个单一的解决方案可以满足市场的要求,必须是各种因素的一种权衡,包括地区、消费者的偏好,车辆技术和基础设施等。
日本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元器件事业部销售技术部部门经理水野健一(KenichiMizuno)在会上表示:对于汽车电子元件的标准和要求,比如ISO/TS16949,AEC-Q100,AEC-Q200等国际汽车工业管理体系的认证,是元件的生产商必须要遵循的;其次,是AEC-Q100的标准,这主要针对电子元器件,主要是IC和其他部件的一些标准;另外就是AEC-Q200一些被动元件的标准。
对于电动汽车产业化的难题,中国企业代表的观点是--“电动汽车的发展方向,目前*现实的是混合动力汽车,”重庆股份有限公司混合动力项目总监兼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勇认为,混合动力汽车将成为以后的标配,以及综合混合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