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光伏步入“微利时代”中国企业问路何方?

去年下半年以来,在欧债危机的持续影响、美国“双反”的推波助澜、主要光伏应用国补贴的下降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光伏产品需求锐减;与此同时,国内产能的大规模释放,造成了我国光伏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各光伏电池厂商提前进入“微利时代”。原本风光无限的光伏企业,几乎“一夜之间”陷入了亏本、倒闭的危机。   

  行业整体水平迅速提升   

  产品的技术与成熟度等迅速贴近国际水平,并实现了较高比例的进口替代。   

  2011年,我国多晶硅产量以8.4万吨位居****,占全球比重约35%。我国投产多晶硅企业达40家,受价格影响,近70%的多晶硅企业停产,但主要多晶硅企业仍在保持正常生产。国内多晶硅的产能结构中,成本能控制在35美元/公斤以下的规模化企业不足十家,产量约9.5万吨,目前仅其中的少数企业能够盈利。在大厂仍持续扩张的形势下,行业**格局已经形成。   

  2011年,我国硅片产量约为24.5GW,全球产量约为41GW。我国硅片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保利协鑫和赛维LDK的硅片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约17%,占国内总产量约48%。硅片生产成本持续下降,垂直一体化模式遭受巨大冲击。受硅片市场不景气影响,部分硅片大厂也出现不同程度的裁员和关闭工厂情况。   

  近几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以超过100%的年均增长率快速发展,2007~2011年连续五年产量居世界**。2011年国内电池产量达到23GW,约占全球的65%。在全球前十大电池片企业中,我国占据8席(包括中国台湾地区)。太阳能电池产品质量逐年提升,尤其是在转换效率方面,骨干企业产品性能增长较快,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达到18%~20%,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为17%~18%,薄膜等新型电池转换效率约为8%~10%。   

  同时,我国在光伏设备方面也不断取得突破,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国产单晶炉、多晶硅铸锭炉、开方机等设备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占据国内市场较大份额。晶硅太阳能电池专用设备除全自动印刷机和切割设备以外,基本实现了国产化并具备生产线“交钥匙”的能力。硅基薄膜电池生产设备初步形成小尺寸整线生产能力。另外,在光伏原材料如切割线、EVA、背板等领域,也出现了较多优良企业,在产品的技术与成熟度等方面迅速贴近国际水平,并实现了较高比例的进口替代。   

  政策拉动光伏发电市场   

  中国已成为2011年全球第三大光伏市场。   

  光伏上网电价正式出台。2011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正式开始施行光伏上网电价政策。当前电价在国内范围适用,且统一标准,主要内容如下:   

  对既有项目,如果同时满足7月1日前完成核准,及年底前建成投产,则享受1.15元/千瓦时(含税)。   

  对新项目,西藏维持1.15元/千瓦时,其他地区执行1元/千瓦时;并将根据投资成本变化、技术进步情况等因素适时调整。   

  新政暂未按各地光照资源不同而施行阶梯电价,但依然促进当年的光伏装机容量大幅增长。在中、西部等光照丰富的地区,电站能得到较高的投资收益;东部如江苏、山东、辽宁等省份,政府在国家上网电价的基础上进行额外补贴,以吸引投资。   

  可再生能源电力附加翻倍。2011年11月底,国家颁布“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将可再生能源附加由4厘钱/千瓦时提高至8厘钱/千瓦时,主要用于补贴可再生能源发电。该调整是达成2020年可再生能源规划目标的必然举措。从4厘钱/千瓦时提高至8厘钱/千瓦时,每年大约可收取200亿~240亿元可再生能源电力附加;加上大约每年100亿元可再生能源专项基金,每年政府有大约300亿~340亿元的资金用于拉动可再生能源市场。   

  大幅调整光伏发电规划目标。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现已出台,该《规划》对未来5年我国光伏行业的生产、成本、环保、规模均做了详细的规定,并将2015年的国内光伏发电装机规模从原先的10GW提高到了15GW,即在今后的几年中,我国每年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将达到3GW。   

  由于不断下跌的系统成本和2012年1月之前1.15元/度的光伏发电上网电价,中国大陆地区的光伏市场投资回报丰厚,吸引了众多的国有发电集团和民营企业参与到项目开发中。再加上此前的“金太阳”等补贴政策,使中国成为2011年全球第三大光伏市场。
根据Solarbuzz报告显示,其所统计的1449个容量在50kW以上的中国非住宅光伏项目(包括已安装,正在安装、规划、招投标等前期开发阶段的项目)中,有331个光伏项目经核实在2011年完成组件安装,安装总量达到了2.7GW。同时项目储备持续增长,目前已接近25GW。统一的上网电价使2011年的中国光伏项目进一步向大型地面电站发展,预计占全部安装量的88%。作为*早推出1.15元/千瓦时上网电价政策的省份,青海省的安装量也*多,占全部安装量的36%,其后依次为宁夏、江苏、甘肃、新疆、山东、内蒙古、河北、西藏和山西,这十个省份的安装量占到了国内总量的92%。   

  各种问题日益凸显   

  国光伏产业发展面临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等隐忧。   

  目前光伏产业面临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低迷的形势,中国、美国和日本的市场都在扩大,但当前光伏产业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等情况已成为行业隐忧。   

  盲目扩产,造成产能过剩。2010年下半年以来,受到欧洲市场行情回暖的影响,光伏产业迎来了一波上升行情,���伏投资热情**高涨。许多从事服装、制鞋等领域的中小企业看到了光伏产业较高的回报率,纷纷转行投身到光伏产业;大型光伏企业在看到市场需求旺盛之后也纷纷扩产,一方面试图通过扩产增加自身在行业内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规模效应来降低产品成本。据业内统计,目前国内组件的产能已经达到40G~50GW,而据多家机构预测,今年全球光伏安装量不会超过25GW。这就意味着国内将有很大一部分产能无法转化为产量,同时生产的产品也将会有很大部分无法售出,这将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盲目降价,形成恶性竞争。在产能过剩,需求缩减的背景下,国内中小企业为了生存纷纷选择了降价的策略。据中华新能源网的统计,到6月中旬,组件价格已经降至0.72美元的低位。在现有原辅材料价格以及技术水平下,如此低价几乎很难得到一个合理的资金回报率。这必然会造成企业通过偷工减料或者降低产品质量来达到盈利的目的,从而导致光伏产品良莠不齐,市场鱼龙混杂,极大损害国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在国内市场尚处于“僧多粥少”的当下,这样的影响对国内光伏企业将是致命的。   

  电价政策不稳定,补贴资金不明确。2011年7月24日,由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国内统一上网电价正式出台,1.15元和1元的上网电价对光伏业界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现有电价不稳定。在1.15元的电价实施仅半年之后,马上降至1元(除西藏以外)。降价时间短、幅度大,会对市场产生很多**影响。   

  其次,未来电价不确定。在文件中,对两年后的电价政策没有明确的说明,只是说“未来会考虑下调”,至于如何下调,何时下调,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明,让人不禁为未来的电价担忧。   *后,补贴资金不明确。虽然有了固定的上网电价,但是补贴资金是否能够及时到位,我们还不得而知,这对光伏企业的积极性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电站运营商急功近利,电站建设不规范。按照2011年7月24日出台的电价政策,年底建成的电站才能享受1.15元的电价。为了赶工期,很多电站的设计方案尚未经过多方论证就开工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也没有时间去考虑*优方案,不惜付出高昂的建设成本。当前国内投产光伏电站在相同规模和光照条件下的发电量要比国外低20%~30%,这跟配套设备、技术**、设计方案、建设水平和智能控制等是分不开的。   

  “弃光”现象对光伏产业影响深远。据电监会*新发布的报告显示,到2011年底,光伏电站并网装机量为220万千瓦,仅占到全部装机量的70%;40%的工程电站没有上网,甚至浙江整个省都没有上网;“金太阳”工程也仅有40%上网。另据业内人士透露,青海格尔木在2~3月之间有1个月的时间处于限电状态。这种“建而不并、并而被限”的现象,不仅对光伏企业的积极性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而且对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